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或逾12万台
关键字:工业机器人发布时间:2017-12-25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同比增长近70%,全年产量预计将突破12万台。
近五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了约20%的高速增长。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区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同时不少国际知名企业来华投资建厂,也取得了较好的回报。
罗俊杰在会上表示:“这几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很快,今年的增速尤为突出。我们预计今年全年产量能够突破12万台,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
不仅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也取得了喜人的突破。在12月14日召开的2017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罗俊杰再次发言。他表示,在语音识别、图象识别等技术方面,我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技术都取得长足进展;控制器、伺服电机已接近国际水平;RV减速器已实现大批量应用。
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在持续拓展。继汽车、电子行业之后,工业机器人又在五金、卫浴、家具、化工、食品、饮料、制药等行业取得广泛应用。除了情感娱乐、家庭陪护等场景,我国的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医疗康复、抢险救援等专业场景也已有大量应用。
罗俊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他表示,一是要推进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坚持质量第一,切实提升品质,推动企业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提高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精度、可靠性及使用寿命,要坚持创新驱动,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
“充分利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共建协作创新平台,通过人机交互、柔性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搭建机器人企业与用户企业、本体企业与关键零部件企业的产需对接平台,研究开展机器人应用示范工作,促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推广应用。”罗俊杰说,还应利用会展以及各种公共平台,宣传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成果,提升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